石油科技領軍人物王德民院士獲小行星命名“王德民星”
新華網大慶4月12日電(記者 李由)12日上午,“王德民星”命名儀式暨學術報告會在大慶油田隆重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油田分層開發和化學驅油技術的奠基人王德民,經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推薦,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申請,國際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員會批準:國際編號為210231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王德民星”。
獲得小行星國際命名,是世界公認的崇高榮譽。在發表命名感言時,已80歲高齡的王德民院士激動地說,我是一名石油科技工作者,在大慶油田工作的50多個年頭,我同廣大石油科技人員一道,為油田開發建設做了一些應該做的工作,盡了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但組織卻給予我這么高的榮譽,這令我既感到無尚光榮,內心也頗多感觸。我深知,這份榮譽的獲得是各級組織長期關心支持的結果,這份榮譽不只屬于我個人,而屬于中國石油廣大科技人員,這份榮譽既意味著鮮花與掌聲,更意味著使命和責任。雖然我年事已高,但在未來的日子里,仍將心系石油、立足油田,堅持不懈地獻身祖國石油事業,勇攀石油科技高峰。
據了解,王德民院士,1960年參加大慶石油會戰,在大慶油田開發初期獨立推導出取代“赫諾法”的地層測壓計算公式,命名為“松遼法”,大幅度提高了測試精度;上個世紀70年代,發明了一整套偏心配產配注工藝,使具有中國特色的“六分四清”分層注采技術居于世界領先水平;1979年至1985年,提出并組織了以轉變采油方式為核心的“大慶油田高含水期采油系統工程”以及“5000萬噸10年穩產工藝規劃”,針對難于開發的表外儲層等薄差油層,發明了限流法壓裂改造油層工藝技術,使大慶油田增加可采儲量6億噸,為持續高產穩產做出杰出貢獻;1986年至2000年,針對特高含水期油田面臨的問題,提前開展提高采收率的室內和現場試驗,首次提出粘彈性可以提高采收率的驅油機理,大幅度提高聚合物驅的采收率,并從理論與實踐上解決了注聚合物后出現的地面流程不適應和井下管柱嚴重偏磨的若干難題,建成了世界上應用聚合物驅油規模最大、效益最好、工藝最先進的三次采油生產基地,使大慶油田5000萬噸年產量連續穩產了27年,創出了世界同類型油田長期高產穩產的奇跡;21世紀以來,王德民院士致力研究的泡沫復合驅、二元復合驅、同井注采等四次采油新工藝,目前已投入應用性試驗。
國家科技部原部長、何梁何利基金信托委員會主席、評選委員會主任朱麗蘭在講話中說,國際小行星委員會命名公報寫道:“王德民,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是中國油田分層開采和化學驅油技術的奠基人。”這不到200個英文字符的短短公告,高度凝練地概括了王德民同志對中國石油開采技術的歷史性、開拓性、基礎性貢獻。王德民五十年如一日,把自己的青春、才華、智慧和對共和國的忠誠,獻給了祖國石油事業,折射出大慶精神的時代光輝,體現了大慶先進文化的強勁脈動,給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注入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內涵。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黨委書記、副臺長張麗萍認為,王德民的名字進入了宇宙星空,鑲上了太空星辰,將永載天文史冊。“王德民星”體現了國際社會對王德民院士科技成就的褒揚,王德民院士榮獲小行星國際命名是實至名歸,我們通過“王德民星”的命名來表達對他的崇高敬意。
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秘書長鐘志華表示,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王德民星”,表達了祖國和人民對王德民院士的感謝和崇敬,這是王德民院士的驕傲,也是中國工程科技界的驕傲。“王德民星”將滿載著廣大工程科技工作者的寄托永遠遨游星空。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喻寶才指出,創新是企業發展之魂。“十三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中國石油建設世界一流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的關鍵時期,培養創新人才、實施創新驅動,已成為最廣泛的共識、最緊迫的需求。我們相信,在王德民院士科學成就、崇高精神的影響和感召下,會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夢想得到點燃,越來越多的創新活力得到激發,越來越多的重大難題得到攻克,不斷匯聚成中國石油創新發展的強大動力,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大慶石油管理局局長劉宏斌主持大會,儀式上,國務院國資委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原主席、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秘書長段瑞春宣讀了“王德民星”國際命名公報,并向王德民院士贈送何梁何利基金紀念杯。
大慶油田黨委書記姜萬春,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慶油田原總工程師王德民,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等相關領導,以及大慶油田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和學生代表,共400人參加命名儀式。